当然!我帮你把文章每段进行改写,语义保持一致,增加一些细节,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头条创作挑战赛
1842年3月,春风拂满了开封城的大街小巷。此时距离林则徐以“戴罪之身”来到开封祥符河堤工地,参与黄河堤防修复的工作,已经过去了半年有余。
在这段时间里,林则徐几乎每天清晨天未亮便赶赴工地督促修堤,常常忙碌到深夜三四更才得以休息。虽说身体渐感疲惫,多次想要请病休息,但他想到河南、安徽两省六府二十三县的百姓正挣扎于洪灾之中,也想到自己能够以此工作“效力赎罪”,心中便咬紧牙关,强撑着坚持下来。
如今,黄河大堤已经赶在春汛来临前顺利完工,沿岸居民得以免受水患之苦。主持修复工程的好友王鼎更上书道光皇帝,称赞林则徐“襄办河工,深资得力”,功不可没。
如果皇帝能开恩,依照惯例予以嘉奖,允许林则徐“将功折罪”,那么他或许可以免于被流放新疆的命运,甚至能够留在东南,继续为大清抗击英军贡献力量。
然而,随着3月10日浙东战役中清军的惨败,林则徐所有的期望最终化作了失望。
展开剩余89%道光皇帝下达的谕旨中,所有参与黄河治河工作的官员均获嘉奖,唯独林则徐得到了充满怒意的一句话:
“林则徐仍遵前旨即行起解,发往伊犁(今新疆伊犁)效力赎罪。”
这让林则徐只能忍痛吞下这口苦果。他写下那句著名的诗句:“人事如棋浑不定,君恩每饭总难忘”,收拾行装继续踏上西行的路途。
到了西安,林则徐身体状况急转直下,他向朝廷请了病假,租房静养。期间,他接来了妻儿,与家人团聚。经过两个月的细心调养,“疟疾渐止”,但身体依旧虚弱,他又一次踏上了流放之路。
临行之前,他写下了《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》二首,尤其中一首成为后人熟知的名句:
力微任重久神疲,再竭衰庸定不支。
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
谪居正是君恩厚,养拙刚于戍卒宜。
戏与山妻谈故事,试吟断送老头皮。
这不仅是对家人的安慰,更是对自己内心的慰藉:只要国家利益需要,生死何惧?远戍新疆又有何妨?
诚然,为了国家,林则徐毫不畏惧生死,不避风险。但自鸦片战争爆发后,他的内心已然发生了微妙变化。
这场发生在两种文明之间的极不对称战争,对林则徐造成了沉重打击。
战前,他对击败英国充满自信。例如,他在给英国国王的信中写道:
“如茶叶大黄,外国所不可一日无者也;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,则夷人何以为生?”
他认为,英国人的生活离不开中国出口的茶叶和大黄,只要断绝贸易,英国人就“无以为生”。
至于英军战斗力,他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说:
“夫震于英夷之名者,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,除枪炮之外,击刺步伐,俱非所娴,而其足裹束紧密,屈伸皆所不便,若至上岸,更为无能。”
在林则徐看来,英军依赖海军火力,步兵技能不足,且腿部缠裹得紧,行动不便,一旦登陆陆地便大受限制。
即便定海失陷,林则徐仍坚持这一看法:
“彼等之所持,只在炮利船坚,一至上岸,则该夷无他技能,且其浑身缠裹,腰腿僵直,一仆不能复起,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夷,即乡井平民,亦足以制其死命。”
换言之,英军一旦倒地便难以起身,连普通乡民都能将其斩杀。
然而,现实却是大清不断败退,从未扭转颓势,海陆战场屡屡失利,清军毫无还手之力。
作为近代中国“开眼看世界”的先驱,林则徐终于看清了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,且这种认识令他心如刀割。
战败的打击还不止于此。因清廷将中英开战归咎于林则徐禁烟不力,自战局不利后,朝中针对他的非议蜂拥而至。许多人主张要与英国议和,先必须严惩林则徐,就像南宋初年要与金朝议和时,必须惩罚岳飞一样。
当初道光帝委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时,曾明确嘱托“力杜来源”,自己则“断不遥制”。
然而,如今“断不遥制”变成了“误国误民,办理不善”,变成了“废弛营务,办理殊未妥协,深负委任”的指责:
“从重发往伊犁,效力赎罪。”
昨日功臣今日罪臣,昨日恩宠今日责难。即使立下治理黄河的赫赫功勋,也未能得到皇帝宽恕。朝中舆论汹涌,林则徐被一致指责为战争的罪魁祸首。
在无数谩骂声中,那颗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忠心,开始动摇。
西行途中,林则徐致信好友,谈及中英差距:
“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,若我炮不能及彼,彼炮先已及我,是器不良也。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,连声不断。我放一炮后,须辗转移时,再放一炮,是技不熟也。”
他指出,英军大炮射程远且连发如排枪,而我军炮法笨拙,射击间隔长,技术不熟练。
“求其良且熟焉,亦无他深巧耳。不此之务,既远调百万貔貅,恐只供临敌之一哄……”
林则徐总结:“剿匪八字要言,器良技熟,胆壮心齐是已。第一要大炮得用,令此一物置之不讲,真令岳、韩束手,奈何奈何!”
意思是说,剿匪关键在于器材好、技术熟、胆气足、心齐一心,而大炮是首要武器。若不重视此物,连岳飞、韩世忠也无能为力。
林则徐的话,生动揭示了中英军事差距,也最早流露出“向西方学习”的主张。
然而他随后又嘱咐收信人“勿使外人见”,显然不愿将此观点公开。
当年途径扬州时,林则徐将自己在广州收集、翻译的外国资料及未完稿《四洲志》交给好友魏源,托其完成。
自此,无论林则徐身处何地何职,未曾公开提及“洋务”“师夷”之言,更无力倡导。
为何明知问题根源,却始终缄默?
若联系当时林则徐的身份境况,便能理解其苦衷。
他作为“罪臣”,前有皇帝谕旨,罚戍新疆,后有朝臣非议不断。
此时若公开主张“洋务”“师夷”,不啻于在天朝上国的脸面上撒盐,也会激怒朝中保守派,将自己推入火坑。
权衡利弊,智慧让位于勇气,林则徐选择了避讳,选择了明哲保身。
他依旧爱国,忧虑时局;却因环境险恶而心生戒惧。
只得选择沉默。
昔日在广东禁烟,怀揣“死生有命,成败在天”之豪情,誓言“鸦片未绝,誓不回朝”的林则徐,已随硝烟散尽,一去不复返。
1842年秋,林则徐终于抵达伊犁。
在新疆,他成了“乖宝宝”,对国家局势,尤其是东南形势闭口不言,将更多心力投入民生治理、西北防务,以及盼望皇帝宽恕、赦免早日归返。
鸦片战争败北后,清政府财政吃紧,庞大的军费和战争赔款令一向简朴的道光皇帝头疼不已。为平衡收支,裁军计划启动,林则徐所在的伊犁驻军也在缩减名单中。
对此,林则徐代表伊犁将军布彦泰上奏,结合边防实际,直言“新疆边防重地,兵制碍难更张”,成功保住了西北驻军。
为开发伊犁边疆,充实人力,他大力倡导垦荒,亲自挥锄带领百姓开渠引水,灌溉农田。后人评价他的新疆农垦作为:“浚水源,辟沟渠,教民耕作……大漠广野,悉成沃衍,烟户相望,耕作皆满。”
此外,1845年,已过六旬的林则徐亲自率队对南疆进行艰难的勘察。
南疆地势险峻,道路漫长,昼夜温差极大,冰火交替,但林则徐咬牙坚持,陆续勘察库车、乌什、阿克苏、和阗、叶尔羌、喀什噶尔、喀什沙尔、巴尔楚克、伊拉里克(属吐鲁番)、塔尔纳沁(属哈密)等地,几乎踏遍整个南疆。
1843年7月,同被流放新疆的两广总督邓廷桢先获释东归;一个月后,同被流放的前东河总督文冲也被赦免回关。
林则徐见此,心中难免失落,写信给友人道:
“嶰翁(邓廷桢)自闰月望后首涂,不及兼旬已由乌垣东发,题糕时节(重阳),定可入关,一飞河帅(文冲)现亦赐环。弟惟静心株守,不敢妄有希图。”
伊犁垦荒小有成效,伊犁将军布彦泰为林则徐上书求情:
“查林则徐到戍已及两年,深知愧奋,奴才每于接见时,留心查看,见其赋性聪明而不浮,学问渊博而不泥……平生所见之人,实无出其右者。窃谓人才难得……以有用之才置之废闲之地,殊为可惜。如蒙天恩,弃瑕录用,俾得及时报效。”
但皇帝未有回音。
直至完成南疆勘察,戍边三年后,林则徐方获准返京。
其后历任陕甘、云贵总督,任上兢兢业业,谨守本分,作为一名顺从的臣子,继续为朝廷维稳尽责。
1849年秋,林则徐病重请辞,次年三月回到故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