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美国的“盟友”,日本曾多次感受到美国“背刺”,而这一次,日本终于按捺不住了!2023年7月9日,特朗普宣布对日本加征25%的关税。此时,面对美国的无理行为,日本决定不再屈服。日本首相石破茂明确表态:“绝不牺牲日本的农业!”这番话透露出日本对美国施压的坚决反应。而此时,美国才发现,日本在背后悄然进行军事布局,悄无声息地建造了七艘“准航母”,显然,真正的对手已经不再是俄罗斯。
二战结束后,日本被迫接受战败国的身份,严格限制其军事能力,直至不允许拥有正规军。但日本并非那么容易被束缚,巧妙地将军队改名为“自卫队”,这使得他们在形式上没有违反和平条约的要求。在美国的支持下,日本经济飞速发展,但其未曾放弃成为军事强国的梦想。
展开剩余84%虽然根据和平条约的限制,日本不能拥有进攻性的航母,但它却通过变通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军事目标。日本没有直接制造航母,而是打造了七艘“准航母”,并将它们冠以“直升机驱逐舰”或“两栖运输舰”的名字。实际上,这些所谓的“直升机驱逐舰”,与轻型航空母舰几乎没有任何差别。
以“出云级”航母为例,其满载排水量达到2.7万吨,飞行甲板长度为248米,完全符合轻型航母的标准。再看看“大隅级”航母(如大隅号、下北号、国东号),其满载排水量为1.4万吨,不仅能搭载4架直升机,甚至还能够配备F-35B隐形战机。
去年,日本进行了一场堪称“60年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改革”,再度暴露出其军事扩张的野心。日本将“护卫舰队”更名为“水上舰队”,并对四个护卫队群进行了重组,改为三个“水上战群”。每个战群配备一艘直升机航母(如“出云”号、“日向”号等),并保留了一艘闲置的直升机航母,这样一来,日本的直升机航母数量增至七艘。此外,日本还设立了“水陆两栖战水雷战群”,专门从事两栖登陆作战,显然这意味着日本的军事意图已经超越了自卫的范畴,这直接违背了其长期标榜的“专守防卫”政策。
尽管日本口口声声宣称其军事扩张只是应对地区安全形势的需要,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日本其实正在悄然谋划逐步建立一个具有进攻性的军队,这种行为无疑是在挑战二战后国际社会的规定。日本巧妙地在军事扩张的路上玩弄“文字游戏”,通过将具有航母能力的舰艇称为“驱逐舰”、将侵略历史美化为“进入”、把进攻性舰艇标榜为“防御性需求”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。
从解禁集体自卫权到提出修宪动议,再到如今的军事编制调整,这一系列举措的背后,实际上是日本长久以来对于恢复军事大国地位的不断渴望。如果不加以制约,谁能保证日本不会重蹈历史覆辙,再次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?
二战结束后,美国在冷战中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与前苏联的对抗。为了打压苏联,美国联合北约实施经济制裁与军事威胁,专注于对抗苏联的扩张,而忽视了日本的崛起。实际上,美国对日本军事扩张的态度可以用“视而不见”来形容,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便利,目的就是为了牵制中国和朝鲜。
美日之间频繁进行联合军演,名义上是为了增强同盟关系,所谓共同应对“地区威胁”,但实际上这些演习成了日本突破和平宪法限制的机会。例如,去年在关岛的联合演习中,美国默许日本对装备进行升级,为日本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合法的外衣。这种做法为美国埋下了隐患,因为他们低估了日本军事野心可能带来的反噬。
美国虽然长期将日本视作“棋子”,逼迫日本签署《广场协议》以收割日元、缓解美国经济危机,但如今却再次对日本加征关税以应对财政危机。然而,美国却未曾意识到,他们正在“养虎为患”。2025年,《印太战略评估》首次承认,“日本海上力量已超越英国,成为西太平洋除美军外最强大的海军存在”。曾经,美国是海上霸主,11艘航母无敌于世,但如今,美国的“老将”逐渐退役,而新一代航母却屡屡遇挫。例如,美国的“尼米兹”号航母将在明年退役,服役50年;“艾森豪威尔”号航母也将在2027年退役。而新生代航母如“肯尼迪”号交付不断推迟,从原定2025年推迟至2027年,“企业”号也预计要到2030年才会交付,比计划推迟了18个月。这些老旧航母的退役暴露了美国造船业的衰退。
更令美国头疼的是,日本正在开发独立的数据链系统,摆脱对美军杀伤链的依赖。这意味着日本的军事力量将不再受制于美国的控制。面对日本航母的威胁,中国并未感到慌乱。我国已经拥有三艘航母,第四艘正在建造中,同时,十艘055型驱逐舰已经全部服役,虽然日本多次挑衅,但中国始终以强硬的姿态回应。
日本的军事扩张令人不禁联想到二战前的旧日本帝国:以“自卫”为名,行侵略之实。而美国的战略误判,类似于当年对德国实施的“绥靖政策”。美国以为自己养了只“猎犬”,却没有意识到这只“猎犬”不仅能看家,还能反咬一口。曾经在美国“装孙子”70年的日本,如今已不再是“跟班”,而是拥有独立军力的强国。
轻敌者必败,野心家终将自食其果。如果日本选择重走军事冒险的老路,等待它的将不是胜利,而是深渊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