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可以,我帮你改写文章,保持原意,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字数变化不大:
---
田家英,这位伟人的秘书,出生在四川双流的一个小镇。自从15岁那年离开故乡奔赴延安后,他整整二十多年未曾踏足那片养育他的土地。直到1956年,他才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。这篇文章,小胡豆就带大家一起走进田家英那次意义非凡的回乡之旅。
田家英并非本名,他其实叫曾正昌,“田家英”只是他后来采用的笔名。他的父亲早年在成都帘官公所街开了一家中药铺,用来支撑家里四个孩子的生活。田家英排行老幺,是家中最小的孩子。可惜好景不长,他三岁时父亲便撒手人寰,到了九岁,母亲也相继离开,幼小的他只能依靠哥哥和嫂嫂的照顾长大。
这次回乡之行,田家英满怀感慨,他曾向周围的人诉说,自己这次返乡有三个主要目的:一是深入调查家乡农业合作化的进展和老百姓的生活状况;二是看看那些熟悉的故土风景和老朋友;三是寻找早已分散的家族亲人。
展开剩余76%在感情最深的时刻,田家英也忍不住自责,直言自己是个不孝子。自从15岁那年离开家乡,他几乎断绝了与亲人的联系,从未给家里写过一封信,也从未去过父母的坟前祭奠。作为伟人身边的重要助手,这次回乡的身份虽说是“衣锦还乡”,但他依旧保持谦逊低调,反复叮嘱接待的工作人员不要铺张浪费,也不要大张旗鼓地宣传。
负责接待田家英的地方工作人员叫段象印,他事先就联系到了田家英的亲人,住在永福乡四村的“李家巷子”。由于那条路崎岖难行,车辆根本无法直达,段象印特地找人砍伐树木,搭起临时桥梁,还填平了路上的坑坑洼洼。终于,田家英乘坐的华沙牌小汽车顺利驶入了李家巷子。
车停在距离李家巷子不远的黄天坝机场第二招待所门口,仅需步行一支烟的时间便能到达。段象印陪同田家英来到曾家的院子门口,刚一进门便遇见了一个年轻小伙子。段象印指着他对田家英说:“这就是曾家的娃子。”田家英望着眼前的小伙子,面露亲切之情,没有绕弯子,径直问起他的字辈。
“我是‘发’字辈,叫曾发兴。”小伙子答道。田家英掐着手指,认真地计算着家族的辈分:“毓久章贵光,明正大发昌……”算清了字辈后,田家英才明白,自己在辈分上竟然是这位小伙子的祖辈。
小伙子听到自己竟然称呼田家英为“正昌爷爷”,一时有些迷茫,过了片刻才回忆起听老姑婆说过,曾经有个叫“曾正昌”的人,年轻时离开了成都,从此杳无音信。“您就是正昌爷爷啊!”他恍然大悟。
在小伙子的带领下,田家英一行人跟着走进了那个熟悉又亲切的家门。消息迅速传遍整个院子,家中长辈“曾辛氏”听闻正昌娃子回来了,正在吃早饭的她放下碗筷,拿起身边的拐杖,一步一步颤巍巍地走向门口。田家英是她的侄儿,自小备受她的疼爱,父母早逝后,她更视他如己出。离开家乡多年未见,如今听说侄儿归来,她的心中充满了激动与喜悦。
在曾发兴的引领下,田家英见到了婶娘。他笑着自报家门:“婶娘,我是正昌,您还认得我吗?”婶娘回想起当年那个喜欢捉鱼摸虾、上山打鸟的调皮小孩,虽然年迈并且眼花,看着如今身着干部服装、神情稳重的田家英,她竟然一时半会认不出来。过了一会儿,随着记忆的恢复,婶娘笑开了怀,笑容里满是皱纹,却温暖而真挚。
田家英从兜里掏出五元钱,塞到婶娘手中,嘱咐她想吃什么就买什么。没多久,小院子里开始聚集了许多邻里乡亲,人们或爬上围墙,或站在堆积的谷草垛上,欣喜地围观这场温馨的团聚。
田家英的探亲旅程就从婶娘家小小的院子开始。家乡还有一个叫“高墩子”的小坝子,他的母亲便安葬在那里。站在母亲的坟前,面对眼前那片杂草丛生、显得有些荒凉的土堆,田家英内心充满了愧疚。他深爱母亲,却未曾享受过足够的母爱,母亲早早离去,他这些年却没能好好回来看她。
母亲安眠的高墩子即将被开发,坟墓需要迁移。对田家英这样的高级干部来说,只需一句话,便可免去搬迁之苦,但他选择尊重国家建设的需要,决定遵从安排。老一辈的人难以理解,认为迁坟是大不吉利的事,纷纷感叹他身为大官却不顾家门的安宁。
但田家英心意已决,他告诉曾发兴,如果自己无法亲自来迁坟,就托付他代为办理。母亲遗骸火化后,将由姐姐曾熙芝接回家中。曾熙芝常年居住成都,后将母亲的骨灰带回北京,交给田家英。
他用一个精致的小瓶子,盛了一些母亲的骨灰,放在家中显眼位置,仿佛母亲一直陪伴左右。
---
这篇文章由头条号“怪味胡豆史”原创,其他平台及作者如有转载,皆属抄袭搬运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